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村史|禹城“宿家楼”村里的那些传奇往事

2022-10-05 11:47:30 3528

摘要:此地民间还有个宿家楼有九十九座的传说,但据笔者了解,那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表达了宿家楼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在缺乏有力的史料材料作证-------文|王河北 在禹城市莒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处,有一个以古楼命名的村...

此地民间还有个宿家楼有九十九座的传说,但据笔者了解,那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表达了宿家楼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在缺乏有力的史料材料作证-------

文|王河北

在禹城市莒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处,有一个以古楼命名的村庄叫“宿家楼”,按照普通话正宗叫法,这个村应该是宿(宿作为姓氏读作sù)家楼。不过多少年来按照当地约定俗成的土话,村名一直被习惯的称之为“宿(xù)家楼”。读做“宿(xù)”字是否还含有其它别的意思,不得而知。

该村现有人口770余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莒丁路穿村而过,西临邓庄,西南与魏庄相望。

主要姓氏:宿、张。

“宿家楼”的村名来历

“宿家楼”村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取村名为张家庄,因村子小,又称为“小庄庄”。

清朝初年,宿氏由幽州迁入。宿姓本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266位。宿氏人丁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源自上古伏羲氏,据《元和姓纂》、《左传》记载,宿氏的前身,是伏羲氏时期的一个国家,名叫宿因国,位置在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一带。后来,宿因国的子孙“以国为姓”,便有了宿氏,此支为宿氏之正宗。早年的宿氏其中一支因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原因,自山东流落到山西晋南,清初实施的移民政策又遭波及,宿氏被迫走上移民之路。由洪洞县先迁至幽州(北京以北)定居。因连年灾荒,吃不饱肚子,生活异常艰难,又逢瘟疫横行,更是雪上加霜。为一家活命,决定再回山东老家。于是,举家南返,自幽州来到张家庄(即现在的宿家楼)。因这里庄子不大,人不多,地不少,张氏一家又忠厚老实,待人诚恳,人缘不错,在此定居,估计定能与当地的居民和睦相处。宿氏便打定主意,就决定哪里也不去了,就在此地定居。按照村子方位,张氏居西,宿氏一家住东。

自此后,张、宿两姓便在这片土地上,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和谐相伴,繁衍生息,共建美好家园。

清嘉庆年间,宿氏家族人丁兴旺,其中一户宿员外育有四子,均长大成人,个个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平时种地之余,弟兄四人常去济南跑单帮,挣些外快,逐渐发展成村里的大户人家。宿员外喜在脸上,乐在心里,为了彰显自己的经济实力,便投资修建了一座二层土楼,也图个平时在上面开心快乐!

相传,有一年秋天,知府接到县令汇报,说禹城大旱,灾情严重,好多人被饿死,要求上级赶快拨款赈灾。知府是个清官,办事极为认真,下属呈报的重大事项,一向事必躬亲。为立即摸清事实,知府亲自骑马带着几名衙役到禹城地面上微服私访,了解灾情。这天路过禹西南张家庄,天色渐晚,距离县城又较远,加上考察奔波,实在疲劳,于是就打算就近找个地方住宿。随行人员四处打探,一下子就看到了村里制高点---有栋豪华建筑的二层土楼。于是,唤来村里里正,里正一听是知府大老爷驾到,不敢怠慢,赶紧跑到宿员外家,让他抓紧时间收拾一下,说知府大老爷要在他家楼上歇息下。宿员外一听,知府大老爷驾临寒舍,万分荣幸,赶忙通知家人,将大街、胡同、门前、院落、土楼打扫得一干二净。土楼床铺收拾利落,烧好开水,里正和宿员外大气不敢喘,毕恭毕敬,陪着笑脸把知府迎进家中正堂,让知府落座,家人泡上香茶,里正和宿员外一旁站立侍候。知府很和蔼,让两个人陪着坐下,大家边饮茶边说话。 家人早已准备好饭菜。并按照知府吩咐一切从简。饭菜一会儿端上,为尽地主之宜,宿员外仗着胆子特意准备了一壶上等的美酒,知府看着眼前的饭菜和美酒,却想起几天来所看到的那些与自己擦肩而过,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老百姓,不免伤感落泪,哪还有闲情逸致饮酒啊!众人劝说一番,知府叹息一声,随口吟了几句诗。

“张家庄,宿家楼。

香茗美酒难解愁!

天不佑我民遭殃,

灾难何时是尽头?”

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知府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在座的里正和宿员外及各位随从,无不感动,哪个不钦佩这样心中装着老百姓的好官。大家简单地用了饭,各自回房休息。知府被安排到楼上下榻。

因为想着心事,知府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几天来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也不停地浮现在眼前。三更过后他才勉强打了个瞌睡。第二天吃过早饭,知府匆匆带着三班衙役回衙门,另想救灾良策,暂且不表。

单说里正和宿员外将知府大人送走以后,回到宿员外家中,家人泡好茶,两个人边饮边开始“拉呱”。昨晚知府大人饮的那首诗,成了两人关注议论的话题,他们对知府大人的人品大加赞赏。为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时刻载入张家庄史册,两人遂达成共识,决定更改一下村名。里正说:“宿员外!你看咱这方圆几十里叫张家庄的村名实在太多了,真容易混淆呀,咱这个小村难以突出。这次知府大人西巡来到咱们村,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真算给咱脸上贴了金。可以说是鸡窝里飞来了金凤凰。又住到你的楼上,第一次提到“宿家楼”三个字,我看要不咱就借知府大人的吉言,把村名改成“宿家楼”吧!这名字高大上。大家一准能记得住!”

宿员外一听有道理,表示赞同,不过还是有点儿犹豫,说:“光咱俩同意还不行,必须征求下村里大家伙的意见,让大家都同意才好呀!”里正摸了摸头,动了动脑筋说:“那咱就开个村民会。”于是里正召集村里的百姓,在村东头土地庙前开了个“碰头会”,里正就把修改村名的原因和好处做了说明,村民异口同声表示赞同。会上,里正郑重其事向村民宣布,从当天开始村名正式改成“宿家楼”。此后宿家楼的村名再未改动,直到今天。

此外,此地民间还有个宿家楼有九十九座的传说,但据笔者了解,那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表达了宿家楼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在缺乏有力的史料材料作证。

“窑疙瘩”的传奇

宿家楼村西北有个窑疙瘩(发现以后的叫法),方圆面积900余平方米左右,因为四周封土较高,上面杂树丛生,荆棘满地,多数人认为那是一座古墓,因此,谁也不敢去打扰。直到有一天,有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南乡有个青年,外貌丑陋,长得三分像人,四分像鬼,五大三粗,品行不端,偷窃成性,胆子还特别大,是个有名的天不怕地不怕,人送绰号为“黑无常”,是个盗墓贼。他听说宿家楼有座古墓,就打起了掘墓盗宝的主意。有一天,他纠集了两个泼皮,借着下半夜人们还在熟睡的时间,仗着胆子,来到“窑疙瘩”,偷偷地拿着铁锨,镢头爬上去,战战兢兢拨开杂树草丛,开始挖掘,很快就挖出一个深洞,从里面挖出了一些木炭灰,还有一些破青瓦片、青砖头,以及没烧好的青砖坯子等。接着他们又换了一个地方继续挖,终于露出了一扇门,门的四周轮廓清晰可见,被烧的漆黑,堵着烧得半生不熟的砖坯子,烧焦的柴草味只刺鼻孔。三个小子屏住呼吸,继续深挖,心想把砖坯子掏出来,或许里面就能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宝贝。谁知刚撬开下面几块砖,就听“轰”的一声巨响,整个门口上面的砖块塌陷,尘土乱飞,呛得三个小子咳嗽流眼泪,吓得赶紧往后撤。三个小子顾不了许多,瞪着贪婪的狼眼,直勾勾地盯着里面,好像宝贝就在眼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里面盘着一堆蛇,其中有两条大蛇正昂着头,虎视眈眈瞧着这三个家伙。三个人只吓得尿了裤子,丢下手中的工具转头就跑。听说回到家,没几天,“黑无常”就吓得吐血一命呜呼了!有人说他得罪了蛇仙遭到恶报,有人说他扒坟掘墓作恶多端得了报应。后来政府派专人来此考察,通过挖掘出来的木炭灰、砖瓦碎片、窑门,得出最终的结论。其实这并非是一座古墓,确定是一处古砖窑。初步估计是明清时期的产物。砖窑具体由谁修建?哪一年修建?都不清楚!不过谜团还是被解开了。从那以后,当地人给古砖窑送了一个“窑疙瘩”的美誉。

多年来,有关“窑疙瘩蛇仙护佑百姓”的故事,一直在村里广为流传。正因如此,许多年过去,当地的村民仍然对“窑疙瘩”敬若神灵,认为上面有蛇仙,谁也不想打扰它的清静生活。于是再也无人上去,还是那个土疙瘩,上面长满刺槐,各种杂草……

抗日战争时期,一天上午,本来晴空万里,南屯将军庙据点的日本鬼子和二鬼子,要到宿家楼来扫荡,刚走到“窑疙瘩”附近,突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乌云压顶,鬼子和二鬼子被遮住双眼,根本看不清前面的道路。二鬼子“哈巴狗”连忙向日本鬼子小队长进言说:“太君,八成是窑疙瘩蛇仙作怪,挡住了咱的去路,咱还是回据点吧!要不都得死!”鬼子小队长一听说蛇仙作怪,直吓得瑟瑟发抖,赶紧率领军队又退回将军庙,从此再也不敢随便到宿家楼附近来骚扰百姓。

“打神水”的荒唐事

“窑疙瘩”东面有一个大湾,现在已被老百姓承包改造成鱼塘养上了鱼。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这里还是一个废弃了的土湾,因盛传“窑疙瘩里蛇仙经常到湾里来喝水”,于是有人就散布迷信言论,说 :“小湾里的水是神水,能包治百病。”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十乡八镇。有一阵子,人们提着铁桶、木桶、瓦罐、瓶子等水具,挣着抢着来这里打神水。因为抢水,打仗的事儿时有发生,有的还被拥挤到水里。因求神水的人太多,阵势过大,一度造成秩序混乱,惊动了当地派出所。派出所特派员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于是亲自来这里阻止村民打神水。面对混乱的局面,特派员一怒之下拔出枪,对着天空就扣动扳机,连放了三枪。听村民们讲,其实枪没打响。不知什么原因?有人就瞎猜,说“是不是蛇仙给捣了鬼?”

救人命的“柳编”

解放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农业经济不发达,单纯靠农业种植,收入很难养活一个家庭。为了养家糊口,宿家楼老百姓家家户户仰仗“柳编”生意,改善了生活。

那时,在宿家楼村的路边、湾边、沟边、荒滩等闲散之地,天然生长着一种植物,当地人叫“簸箕柳”。

“簸箕柳”属落叶灌木,酸碱性土壤均适合生长,生命力强,数量多,它的用途广。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粗茎可以用来编筐、编簸箕、编菠萝,细柳可以编斗等。叶子能入药、当柴禾烧、还能积肥。对宿家楼的村民来说,这种植物在那个困难时期简直就是上天赐给的“宝贝”。宿家楼村家家户户学会了“柳编”手艺。人们除参加生产队劳动以外,其余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这样村民们就有了一定的空闲时间来削柳条,编筐、编簸箕、编菠萝,然后到集市上或采购站去卖。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割资本主义尾巴”,“反对投机倒把”上纲上线的时期,大家也没有停止过“柳编”。那时大队领导也理解老百姓的苦衷,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不影响生产队劳动的间隙里,默许搞点“柳编”。宿家楼的村民正是靠着“柳编”赚了钱,贴补家用,才度过了那段解决不了温饱的艰难岁月。

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农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那些闲散的土地,终于变成了良田。弯边沟沿都被利用起来种上树,“簸箕柳”这种植物缺少了生存空间,才逐渐消失。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家楼这片肥沃的土壤,经过世世代代不断的发酵,造就了宿家楼人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积极进取的性格。无论是战争年间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

宿家楼的革命烈士

据《禹城县志》第三章革命烈士英名录610页记载:光宿家楼的革命烈士,就有7位,他们分别是:

靖玉山(1918--1950) 生前任科长,于鄄城病故。

宿金玉(1913--1940)生前任战士,禹城齐集战光荣牺牲。

宿金洪(1922--1944)生前任站长,茌平马家湾战斗中牺牲。

宿长利(1918--1942)生前任战士,高唐纸坊头。战斗中壮烈牺牲。

宿金贞(1919--1945)生前任战士,在桐城战斗。壮烈牺牲。

宿金汪(1917--1946)生前任科长,禹城小刘村战斗中光荣牺牲。

宿光金(1919--1946)生前任战士,齐河马坊战斗中光荣牺牲。

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让我们世世代代铭记这些人的名字,永远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宿光木,村原支部书记,德州市农民企业家,82岁

农民企业家宿光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德州日报》曾刊登过一篇长篇通讯,题目是《启用一个人,救活一个厂》。这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禹城市莒镇钢木家具厂厂长宿光木同志带领全厂职工,锐意改革,积极进取,靠着科学管理,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起死回生,当年扭亏为盈的先进事迹。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轰动。

“平地一声雷”。接着《解放军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转载了宿光木的典型事迹。中共禹城市委组织部编撰的《辉映小康路》、中共德州市委组织部编辑的《小康先锋》、《农村干部转略》、《专业技术名录》等党的权威刊物,也都登载了歌颂宿光木的文章。一时间宿光木成为禹城街谈巷议的的新闻人物,也成为禹城城南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那么宿光木到底是何许人也?笔者也不卖关子了,现在就为你揭晓答案。

宿光木土生土长的莒镇宿家楼村人。1940年出生,现年82岁。他天生聪颖,头脑灵活,善于钻研,勤学苦练。早年在齐河二中毕业以后,先后在莒镇公社邮电局工作,回村以后担任宿家楼四队队长(兼会计)。“四清”期间,开始担任宿家楼贫下中农筹备小组组长。后任莒镇农修厂住济采购员四年。1983年至1987年,任莒镇家具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1988年至1999年,回家自办橡胶制品厂、包装箱厂。1991年至1999年,任宿家楼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至2000年,被莒镇乡抽调去禹城市工业园建厂,创办胶合板厂,任厂长。因患直肠癌,在胜利油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退出工作岗位后,在家休养至今。

要说宿光木最辉煌的时代,还是任莒镇钢木家具厂厂长和回村任党支部书记阶段。之前原农具厂,因管理不善,年年亏损,濒临倒闭混乱状态,厂内厂房院墙被小偷扒的乱七八糟,有的设备甚至被扒手偷走,厂子处于破产边缘。

面对这个烂摊子,莒镇乡政府决定换帅,于是在全镇物色合适人选。最后经过层层筛选,宿光木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钢木家具厂厂长。宿光木走马上任后,大胆进行改革,重新调配人员,合理进行分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他一手抓工业建设,一手抓经商。把原来的老车间(烘炉、电气焊、农修)巩固好,再上新项目。1983年4月份,上半自动中型带锯一台。对外加工各种木材。上缝纫机5台,对外加工各种服装,承做工厂用工作服。办公室人员专门负责经销山东酒精总厂产的氯化铵,安丘、肥城的磷肥。另外,厂门口两边设门市部两个,一个经营副食,另一个经营百货及土产。由于领导到位,措施得力,厂子当年就扭亏转盈,实现纯利润4万余元。

上图系被采访人右一:宿立荣,退休教师,现年66岁;右二:宿立柱,村支部书记,现年59岁;左一:宿光合,村主任,现年58岁;左二:宿光木,原村支部书记,德州市农民企业家,现年82岁。

1984年春,在原有基础上,宿光木又先后投资伍拾余万元,建立了禹城一流的钢木家具厂,基本实现流水作业。能独立生产大立橱、写字台、北京人民大会堂茶几、梳妆台等,在禹城行政街创办“莒镇家具门市部”,在东营商业街16号创办“垦禹联营商行”经营五金土产等,不但为厂子扩大了经营范围,而且增加了可观的收入,一年为国家上交利税达14余万元。“一石激起千层浪”,莒镇钢木家具厂的成功做法很快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时任禹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奉昌亲自带领县里部分国营和集体单位的领导、省电视台记者初敏到莒镇乡钢木家具厂现场参观学习。当天晚上,山东新闻联播就播放了这则消息。禹城县委号召全县集体单位和部分国营单位向莒镇钢木家具厂学习。一时间禹城县不少单位组织人马到厂参观学习,县里也多次组织企业干部大会,邀请宿光木现场发言,传经送宝。宿光木的创业成绩得到了领导、社会各界及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赏,先后被评为“德州地区农民企业家”、“禹城县农民企业家”、“德州地区先进个人”、“禹城县先进个人”、“德州市党代表”、“禹城市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1991年,响应上级号召,宿光木回村开始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宿家楼是一个出了名的烂摊村。人际关系复杂,幺蛾子不少。莒镇乡党委领导考虑到宿光木是本村人,善协调和交际,办事正直无私有威信,工作又有能力,一定能把宿家楼搞好。于是给宿光木做工作,让其回村挑大梁。宿光木不讲价钱,不讲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回村当起了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九年。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表率,回村后带头下海经商,发家致富,自己筹集资金又创办橡胶制品厂、木制包装箱厂。并专门给济南轻骑厂供应橡胶制品配件、提供包装箱。收益颇丰,一跃成为村里的富裕户,致富带头人。

九年来,宿光木为群众办的好事不计其数,如修学校、冲大街修路、更换变压器、打机井、挖环村沟、挖鱼池、垫宅基、修大队办公室、道路铺油漆等等----听村民们讲,光挖沟、垫湾、整路几项,宿光木自掏腰包为村里的捐献款项就高达40余万元,村里都有明细的账目记载。

在宿光木及村“两委”的带领下,“宿家楼”风清气正,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人们生活上档次,上水平,先后被德州市、禹城市评为“模范村”、“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宿光木本人也因此获得很多殊荣。

而今,宿光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已是80多岁的高龄,又是一个癌症患者,但他宝刀不老,精力不减,仍然以极大的热情主持编撰《宿家楼村史》、《宿家楼家谱》,继续为宿家楼人发挥着余热,服务到底。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唐朝诗人李商隐那句著名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

作者简介:王河北,禹城人,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作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平时爱好读书、上网学习、旅游、唱歌、喜欢村志的挖掘与整理。文章散见《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禹城市报》等报刊,《鲁北文学》《禹城文萃》《禹城与禹文化》《德州》等杂志。刚刚出版发行新书《苇河心语》。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